“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学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抢抓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安徽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标安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国家职业本科大学设置标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在省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关心指导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秉承“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人民健康”的办学理念,把服务国家、地方和人民需求作为价值追求,全院上下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先后完成了学院更名、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系列大事,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开展本科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更名取得成功。2017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学院更名为“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同年5月获教育部备案通过。学院更名适应了社会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对提高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校园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学院启动了校园建设二期工程,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办理了校园不动产产权证,新建了1、2#实验实训楼、5#学生公寓、体育场看台和教学综合楼等项目,新增建筑面积32852平方米,建设投资约6000万元。投入2000余万元维修改造了教学楼、体育场、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投入1400余万元完成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学院加大校园网络、中心机房、公共终端、业务支撑、数据与资源、业务应用、网络安全等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校园网基础设施方面,互联网出口总带宽750Mbps,校园骨干网带宽1000Mbps;校园网络信息点数1000个,基本实现了校园有线网络的全覆盖。中心机房设施方面,对中心机房进行了扩容改造,将中心机房分为六个区:出口区,服务器区,安全运维区,核心交换区,一卡通区,UPS电源及空调区。公共终端方面,建设了标准化录播室1间,公共计算机教学机房3间;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全覆盖,校园安全监控全覆盖和智能消防联动功能;建设了数字大屏展播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业务支撑方面,建设了网站群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一期),钉钉办公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数据与资源方面,建有网络教学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医学教学素材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资源库。业务应用方面,建设了门户网站群、钉钉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分类考试招生系统学生平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职教云、智慧树等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高智能数字网络化体格检查教学系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软件。网络安全方面,完成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建设,校园网络安全基本达到了等保二级及以上。“十三五”期间,校园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为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录播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教学、考试(题库)系统和数字资源的建设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和智力支持。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内涵建设得到强化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积极推行目标导向、项目、案例、场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初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先后与池州市人民医院、江阴市中医院、马鞍山十七冶医院等省内外10余家医院合作开展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护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构建了1+1+1双主体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构建了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无缝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紧密结合“健康安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形成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设置专业,先后新增11个专业,目前学院开设专业共20个。以强化优势为根本,推进护理、助产、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5个医药卫生类重点专业建设,其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健康服务类特色专业,逐步形成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类、健康服务类专业体系,保证学院持续、均衡、特色发展。
课程建设加快发展。明确课程建设方向,联系课程所属专业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和相关课题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研项目。目前学院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4个,院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共享课课程2门。进一步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开发引进网络在线课程,引入优质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等优质课程资源。依托校园数字教学资源平台,推进医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学院积极推进技能型教材建设。组织教师近40人次参与人卫社纸媒融合教材编写,其中主编4人、副主编7人,同时与教学医院合作开发与岗位技能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实训教材。开发临床医学、护理专业8本实训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多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问题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成绩斐然。学院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发展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托各类项目支持,高标准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大力改善设施条件。其中,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实验实训中心申报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技能竞赛水平有所提高。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5年来,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获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助产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1项;省级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7项;1名学生荣获全国资助主题教育宣传画组最高奖项“优秀奖”。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修)订教科研相关管理制度5项,坚持规范管理。多次组织教师参与各类院内和院外教科研培训,聘请兄弟院校专家开展学术讲座10余次,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在稳定现有队伍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授和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加强与医教协同合作医院的横向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组织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学院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逐年提升。5年来,获国家级教科研项目1项、省级87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130余部,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10余篇;争取各类科研经费146万元,教研经费80万元,人才项目经费25万,教科研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在池州市政府的牵头组织下,与青阳县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院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签订合作协议,并在我院建立秘书处暨康养人才培养基地。将共建九华黄精康养产业研究团队,并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重要项目和课题,共同创建康养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创建国家级健康管理师培养基地。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十三五”期间,学院与4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训基地60余个、就业基地10余个,与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东至县人民医院校企合作项目入选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项目。与韩国昌源文星大学、日本京进株式会社等高校和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依托全国和全省卫生和计划生育职业化教育培训基地、安徽省“百姓生殖健康促进工程”试点工作项目办等平台,累计举办各类培训8场次,参训学员近千人次,累计组织7000余人次参加生殖健康咨询师等技能鉴定考试。学院在积累丰富的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职业化教育培训管理的一系列配套制度,逐步建立起我院职业化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三全育人”成效明显。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学院、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管理网络。坚持抓牢主阵地思想政治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覆盖。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实施意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以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积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班会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牢抓在手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管理,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标准并与评奖评优、职称评聘、晋职、考核等挂钩,调动其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体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建立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加强学生公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文明学生。
招生就业成绩突出。始终将招生工作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努力拓展外省招生渠道,积极动员高质量完成高职扩招计划。逐步形成了以分类考试招生为主,普通高考为辅,五年制转段、高职扩招为补充的生源元素。十三五期间,在校生规模达到8740人,专科在校生人数达8334人,实现了招生规模和生源结构双提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各项工作部署,坚持学院、系部、辅导员、班级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创新就业工作方式,优化就业工作服务,不断拓展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发展,就业率五年来稳步上升,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率也超过80%。5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272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3.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加大招聘和培养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整体得到了提高。五年来,认定67人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选拔13人为专业带头人、25人为骨干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4名教师申报获得教授资格,29名教师转评、评转、晋升为副教授;2名教师入选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2名获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重点资助项目、1名获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名教师录取为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学院加大与医院合作力度,新拓展7家医院为我院医教协同“双主体”教学医院,增加200余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作为专业课程兼职授课教师,教师整体实践教学能力大大增强。
人事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制定了《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助教职务任职资格认定办法(试行)》《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制度》《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竞评量化评分标准》等制度,为新入职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聘请了指导老师,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安排教师暑假分别参加省培和国培教师提升项目。做好学院和医教协同教学医院的新入职教师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制定了优秀教师评选方案,表彰在学院和医教协同教学医院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教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4.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针对两轮巡视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先后制定了加强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制度规定430项,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和“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出台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11项,定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风险排查和分析研判,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选人用人标准,规范开展中层干部选拔和调整工作。5年来,选拔任用了10名副处级干部,提任转岗27名科级干部,对在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工作满三年的4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轮岗交流。抓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党风廉政建设,出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实施办法,制定“两个责任”清单,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抓纪律建设,制订完善加强学院纪委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暂行规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暂行办法等制度17项。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结合业务工作、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对党支部进行换届调整,党支部由11个调整到17个,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为推进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10个党支部创建为示范党支部。护理系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文化自信、健康同行”党建品牌分别入选池州市城市领域基层党建工作“领航”计划示范库和省卫生健康行业“领航”计划示范库名单。医学系和健康服务系“立德树人,精医奉献”“新时代,大健康”等党建品牌体现学院办学特色。护理系、医学系三全育人院系省级立项。
依法治校加快推进。出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和系部党政联系会议、党总支会议等决策议事规则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完成章程修订,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加强财务收支、招生就业、招投标、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任、学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各类评优选拔等工作事务的信息公开,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学院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术委员会等群团和学术组织作用,常态化开展各项活动,保障了师生参与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财务、审计、国有资产管理及招投标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
和谐校园逐步呈现。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和特色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育人氛围。获批第八届池州市文明单位。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建立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预防预警、安全值守、安全检查等工作制度,优化升级消防监控系统和安全设施配置,形成“三防合一”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
规划目标 (2020年) |
调整目标(2020年) |
2020年实际 |
在校生人数 |
6000 |
5000 |
8764 |
计划专任教师数 |
342 |
280 |
275 |
院内专任教师中教授人数 |
5 |
4 |
4 |
院内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人数 |
45 |
39 |
33 |
院内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 |
25% |
30% |
26.4% |
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数占青年教师比例 |
90% |
44% |
54.46% |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 |
58% |
50% |
41.43% |
纸质图书(万册) |
48 |
30 |
24.48 |
电子图书(万册) |
400 |
45 |
48.48 |
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
16 |
12 |
11.012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万平方米) |
8.24 |
5.60 |
7.2097 |
学生宿舍面积(万平方米) |
4.03 |
3.25 |
3.354 |
实验实训室(间) |
300 |
200 |
128 |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
5 |
2~3 |
3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
2 |
0 |
0 |
国家级教科研项目(个) |
2 |
0~1 |
1 |
专业(个) |
22 |
19 |
22(含两个已停招专业) |
省级特色专业(个) |
2 |
0 |
0 |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经验
“十三五”期间,全院上下解放思想,志存高远,抢抓机遇,敢想敢干,学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建设地方高水平技能型大学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卫生健康学院实际的发展道路,积极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一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学的根本保证。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强化纪委监督检查、服务保障的作用。
二是必须始终围绕办学愿景,明确办学定位。办学愿景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导向。必须坚持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一核心问题,明确目标定位,统筹治校方略。
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办学使命,突出内涵建设。立德树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特色发展。深化改革是学院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推进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五是必须紧紧依靠师生员工,坚持以人为本。师生员工是办学的根本力量。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紧紧依靠师生员工,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为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
五年来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势、专业贴近需求的先行优势和人才协同培养的行业优势。但面向“十四五”,学院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发展理念和教育观念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和学院工作需要,管理效能、治理能力、办学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以及服务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办学条件保障度不高。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照教育部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学院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图书资料等与标准和要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教学楼、学生公寓、公共设施等不能满足学院发展需求,急需补齐短板。
3.人事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学术人才队伍缺乏,院内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部分新增专业师资匮乏,医药卫生类特别是临床类教师引进困难;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缺乏,教科研项目水平不高,成果不多。
4.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升。教学改革有待深入推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缺乏,教学成果培育力度需要不断加大。
5.科研水平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激励评价体系尚需完善,标志性研究成果、奖项和平台亟待取得新的突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6.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理念不新,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方式、诊断改进等评价机制还不能满足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部治理体系还不适应本科职业大学创建需要。
四、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遵循。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卫生健康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学院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随着安徽省“双高校”建设不断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推进以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加快推进,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期间,国家各项事业均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高职院校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可以预见,“十四五”时期,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尤其是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横向比较,学院办学条件和内涵水平相对薄弱,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严峻,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有效应对。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徽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校园治理能力为重点,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安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实现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定位
(一)发展定位
“一体两翼”、产教融合战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做强教育主体,做出办学特色;加强校区内附属医院建设,实现深度医教融合;实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轮驱动”,发挥省属行业办学优势,打造全省乡村医生等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特色品牌。
层次类型定位:应用型、特色化、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本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行业培训为辅。
办学规模定位: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8000人以上。继续教育规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年均培训和鉴定人次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1倍以上。
人才培养定位: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的办学定位,创新“中-高-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衔接体系建设,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具有职业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学院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前列,办学水平基本达到职业本科层次。
(三)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项 目 |
2025年规划指标 |
办学规模 |
1、全日制在校学生稳定在8000人以上; 2、继续教育规模达在校生规模的1/2以上,行业培训和鉴定人次达普通在校生规模1倍以上。 3、本科生联合培养专业达到4个左右。 |
人才培养 |
4、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不少于1项; 5、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奖数达5项/年以上,参加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奖; 6、在校生取得X证书人数不少于30%; 7、新增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8门; “十四五”规划教材及优秀教材5部以上,获批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50项;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篇; 8、学生每年获国家级竞赛奖励2项以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部级技能大赛每年获奖数达10项以上; 9、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安徽省本地就业率达70%以上,且长三角地区就业率达80%以上;毕业生三年内创业率达1.5%以上; 10、建成2个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 11、支持服务“三地一区”十大新兴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比例达30%以上。 |
师资队伍 |
12、专任教师规模达到450人,其中院内专任教师达到300人,“双主体”教学单位专任教师达到150人以上; 13、专任教师中副高级70人以上,正高级12人以上;引进和培养博士1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60人左右,选拔5-10名教师国外学习;选拔培养30名专业带头人和50名骨干教师,获得高校人才支持项目15名,省级教学名师15名以上; 14、教师获国家级奖励1项; 15、重点建设专业具有2名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60%以上,“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例达1:25。 |
专业建设 |
16、到2025年,专业数达25个左右; 17、建成5个以上专业群和10个院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建设(示范、特色等)专业达到6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达到3个;与国内知名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达50%以上,力争安徽省特色高水平专业有突破。 18、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等一流课程10门;重视专业资源建设,建成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项以上; 19、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教材10门 |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
20、横向技术服务和培训年均到账经费达1000万元; 21、新增1项授权专利和1项技术成果转化; 22、新增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或开展职业教育启蒙实践活动人次达500人次.天/年; |
国际交流 与合作 |
23、具有服务相关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项目1个以上; 24、力争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国际教育交流项目1-2项; |
条件保障 |
25、校园面积力争达到800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达12万平方米。协同中心建设取得成效。 27、“十四五”期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 28、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开工建设教职工公寓; 29、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建成录播教室和智慧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和新媒体资源中心;生均图书达到100册(含电子图书)。 |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
30、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31、申报获批省级以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 32、扩大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到2022年各党总支党建品牌创成率达成100%; 33、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不低于1:350;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低于1:200;每个院(系)配备1名专职副书记、至少配备1至2名专职组织员; 34、培养10名教师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达到100%; 35、获得省级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科研团队;36、获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先行单位及示范课程等。 |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学院将按照“厚基础、强特色、创品牌”的发展路径,坚持高水平职业大学目标引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着力布局以下工作。
(一)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部分医药卫生类重点建设专业,与省内本科高校对接相同或相近专业,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稳步提高联合培养本科生规模。进一步落实人才分型分类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个性化成才路径,推进中职、高职与职业本科贯通式培养,建立“中高职贯通、专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4项重点任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2.深化专业特色品牌建设。对接安徽省和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置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服务“三地一区”建设,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设置专业和改造传统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适应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供给。瞄准地方产业发展前沿建设一流品牌专业(群),探索专业(群)联合知名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学院。重视专业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明显。结合学院医药卫生类、健康服务类、医工结合类等几大专业体系建设思路,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开展校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建成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助产等6个水平较高、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院级重点专业;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医疗设备、医学营养、卫生信息管理等特色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分析,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院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接近行业的需要、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3.深化课程体系及标准建设。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依据能力导向,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大力推进项目化和任务化课程建设,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典型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建成结构合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衔接合理,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加大校企联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标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行业需求”为标准开设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引进网络在线课程优质资源,积极推动开展网络课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军事理论、创新创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健康教育、美育、党史国史等必修和限定选修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集成学院课程平台,实施“在线课程建设计划”,积极引进一批MOOCs精品开放课程,立项建设一批MOOCs、SPOC、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推进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等一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医学优势,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质量医学教育课程资源特色与品牌。
4.深化“三教”改革及评价。开展各专业试题库建设,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试题库建设。修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使用、评价监管机制,组织教师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关教材编写,组织开展与双主体医院及实习基地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依托国家、省级项目,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实行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将证书制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课证融通,育训结合。逐步实施学分认定、积累与转化,建立学分银行,打造卫生健康类人才培养培训的安徽标准及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教师分工协作的信息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成果经验总结推广,引导和鼓励教师申报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力争省级取得新成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以“双基”标准为指导,开展“双基”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行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提升教学效果。
5. 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继续完善医教融合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具有学院特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拓展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与企业共同组建或参与支撑地方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产业教育联盟。联合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发展成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医院(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课程和职业培训包。
6.完善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相关制度,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时数,推进考核评价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度推进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开放,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重视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校级学生技能大赛机制,以校级学生技能竞赛为基础,以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为推手, 通过推进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引领作用。积极申报承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建成学院、省级、国家级三级职业技能大赛机制。
7.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全面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形成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教学督导评价标准,优化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全局布控、全程管理、全员参与、责任到人、闭合循环、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运行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认真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填报、统计分析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
8.积极推进招生就业工作。根据高考改革、就业市场需求及学院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拓展优质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稳步增加联合培养本科生招生比例。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学生就业实战能力。提高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水平,定期发布就业状况,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情况通报、约谈、问责等工作制度。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强化学生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广泛开展联合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定制培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前培训,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二)实施高水平师资建设工程,全面增强发展优势。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制定选人用人计划。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学缘控制,优先满足重点专业和新专业。完善师资引进分类标准和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遴选、评价与淘汰机制。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实施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拔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知名科研院所研修;推行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培养责任制度,规范新进教师的团队负责人选拔,强化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资深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医院)锻炼服务,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实施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引才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实践实训大楼项目的建成使用,依托教学医疗团队吸引人才的优势,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
2.培育教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坚持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配置。优化调配资源,培育和壮大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医学等专业群教师队伍,搭建发展平台,打造一批由专家和名师带头,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理论能力高、专业技能强,团结高效运作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拓展教师来源渠道,积极聘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实践经验、符合学院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激励举措,优化“双师”培养机制,鼓励基础文化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鼓励部分基础学科教师专业化转型发展,专业课教师“多专多能”。保障到医疗机构、企业行业实践教师的绩效待遇,完善教师脱岗培训的绩效工资方案。拓展培养平台,提升“双师”综合素质。开展“企业实践”和“课堂实践”的双向实践,充分运用附属医院、现有行业企业资源,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医疗机构、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4.提升教师信息化意识和素养。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化教学为重点,产、学、研、培、创、用一体,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与专业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提高教师利用智能化工具,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虚实融合的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人才配套支持政策体系,营造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建立符合不同专业特点和要求的人员聘用与考核体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用人方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施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等机制,全面构建以任务绩效为中心的考评体系,体现岗绩结合、优绩优酬的鲜明导向,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人均绩效。实施校内人才流动制度,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保障三支队伍建设,打通各类人才发展通道。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和辅导员队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奖励力度,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中把教学质量作为重要依据。推进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在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分配。推进教师评价工作,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推进用人评价工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师德考评与奖励机制、师德失范行为查处机制,构建完整师德教育体系。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工作,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通过专题宣讲、主题教育、评选表彰、典型示范等活动,引导教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形成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良好氛围。强化师德考核和结果的应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三)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工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1.精心培育重点项目。健全和完善“人才、团队、项目、平台、成果”科研发展模式,确保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突破。围绕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申报,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学项目等实现突破。
2.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修订学院教科研相关管理办法,制定教科研奖励办法,调动学院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工作,推进横向课题申报工作,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科研工作积极性,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推行“互联网+培训”,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规范授权审批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加大教师服务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孵化器培育、技术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创业。发挥“安徽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作用,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为基层培养急需的全科医学方向专门人才。不断完善学院办学类型链、层次链、形式链融合发展的全方位社会服务新模式,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需求,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大力开展职工培训,推行“互联网+培训”,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职工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共同研究制订培训方案、培训标准、课程标准等,开发分级分类的培训课程资源包,形成多元化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坚持以“强化质量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落实社会评价组织职责,大力开展各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强化管理,严把质量关,为促进地方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区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贡献力量。
4.积极培育智库品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面向卫生健康行业、区域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的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形成若干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智库品牌。
(四)实施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1.拓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推进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开展聘任外教和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培训。
2.推进教师国际化进程。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训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主干课程教师出国研修等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五)实施高水平资源保障工程,全面增进师生福祉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用房条件,优先保障教学实验实训用房,建设实训实践大楼、学生宿舍、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工程;完善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本着“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制定《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智慧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实现“硬件统一、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安全可信、稳定可靠”的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实现校园教学的全向交互、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校园管理的高效协同、校园生活的个性便捷。以扁平化网络改造、中心机房建设、云数据中心建设、校园骨干网建设、无线网络和设备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硬件和网络环境层建设,打造高速安全稳定的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升级安防监控等基础设施,实现平安校园建设。升级一卡通系统,达到由“校园一卡通”逐步向“校园一码通”“校园一脸通”转变。完成校级数据资产中心平台建设,统一信息标准,实现数据集成与共享,综合展现校级数据资产,为业务应用真实赋能和业务应用贯通可证。完成人事信息管理、OA 办公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完善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功能,逐步完善校园管理以及服务系统的建设。加强智慧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慧教学场景等建设,推动教育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逐步推进、完善云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拉通全校各信息系统,建立起全校人(学生、教职工)事(学科、教务)物(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所有数据资源的自动化管理、监控、优化配置、调度、分配和回收。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对师生的服务水平。
3.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全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创成省级文明校园。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校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原则,强化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学院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和教育环境。加强安全基本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校园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就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车管理、校园欺凌等内容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严防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为学院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推进节约型高校建设,达到节水型高校建设标准。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后勤改革,积极打造后勤服务品牌,不断扩大后勤服务的有效覆盖面,着力提升后勤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将保密工作融入学院日常管理,深入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切实抓好定密、网络保密和涉密人员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拓展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促进高水平竞技运动和多层次群体活动的有效结合,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校史馆,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能,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共识。进一步完善学院CI形象设计工作,做好标志性建筑、教学楼、生活区、道路等配套环境设计工作。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官方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大力宣传学院师生典型事迹和改革发展成就,塑造学院良好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学院美誉度。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力争一系一品牌。
5.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启动实训实践大楼建设,提升附属医院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整合校院资源,联合共建医学系临床医学教研室,促进校院深度合作。建立教师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轮转机制,鼓励教师到附属医院相应科室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提高临床水平。进一步拓展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吸收省内外条件较好的教学医院成为非直属附属医院,加强教学与实习医院及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扩展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覆盖范围。“十四五”期间,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到100家以上。
(六)实施高水平党的建设工程,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1.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重大事项,规范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拓宽教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机制和渠道。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
2.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总支理论学习制度,常态化举办党的创新理论专题学习、研讨和培训,学懂开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巩固深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3.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支部建设。全面开展党组织“领航”计划和“对标争先”活动,促进学院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党组织书记、党员骨干示范培训和网络轮训,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以加强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建设。做好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坚持“整体推进、分类加强”原则,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巩固提升行动。按照“六有”要求,建设基层党组织固定活动场所。坚持ABC分类管理,全面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学院党支部建设规划,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做好“双强”型党支部建设,实施党总支(支部)带头人队伍“头雁”工程,组织实施“双培”计划,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着重打造“一系一品牌,一支部一亮点”党建品牌建设,创成院级党建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能力水平普遍提升,党建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所有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达到“示范”标准,在职所有党支部创建为“双强”党支部。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完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把落实党建责任作为干部年度评价的重要内容。
4.建设高水平干部队伍。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修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综合运用组织选拔、竞争上岗、公开选聘等方式选拔干部。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和半脱产轮训等方式,强化干部教育培训;采取挂职借调、校内轮岗等方式,强化干部锻炼。认真落实干部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离任审计、出国(境)证件集中保管等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请销假管理、有关情况信息上报等制度,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科学合理设置学院中层领导班子职数,选优配强中层领导班子,稳步推进领导班子按期换届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和实干导向,持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5.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构建“权责对等、责任清晰、履责到位、追责有力”的责任落实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内部审计实现对学院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情况的全覆盖,强化审计结论在干部任用、经济活动和学院决策中的作用,突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切实保障党风廉政建设纪委监督责任的落实,全面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纪行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30条意见,创新作风建设教育实践载体,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6.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牢牢把握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创新学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提高全校师生的理论素养。大力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发挥网络和新兴媒体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坚持管好用好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唱响网络主旋律。
7.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转变专业课教师理念,提升育人能力,挖掘各类课程所含思政元素,分类开发相关资源和案例,体现学院特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做到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等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深化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学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学生组织等基础数据库,提高网络思政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推进学生工作新媒体平台建设,畅通学院与学生、家长、校友之间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完善困难学生帮扶体系。进一步健全学生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管理、考核与职务晋升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原则,配足专职辅导员,配强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
8.完善现代校园治理体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以《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建设,健全校园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和校园安全防控机制,把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到办学治校实践中。不断完善学院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积极创新党代表工作载体,有效发挥党代表作用。强化党务公开和院务公开,畅通领导和师生交流渠道,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定期通报学院重要工作和列席有关会议等制度。加强学院教代会制度建设,落实和保障教代会职权的发挥;完善妇委会组织网络体系,支持妇委会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和活动阵地建设,健全院系两级老同志工作体系,畅通老同志信息沟通渠道,探索困难老同志长效帮扶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权力规范运行。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汇聚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统领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将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学院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各项规划任务全面落地。
(二)争取外部支持。积极争取安徽省从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角度出发,将我院纳入职业本科建设统筹规划的组成部分。通过服务国家和安徽省重大需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地方各级财政补助和各类政策性资金。在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先试先行,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等方面争取上级支持。在校园基本建设、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争取政策优惠,进一步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资金、市场优势,及时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切实加强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究院,联合申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
(三)强化内部引导。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财务预算的刚性管理,加强招标与采购的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保障教学基本条件、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和民生安全工程的资金投入;健全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进一步规范财经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加强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实行办公用房和水电气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对土地、房屋、设备、设施和水电等能源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院系两级管理机制改革,优化人、财、物等要素资源配置,形成责权利明晰、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协调,着力增强全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优化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四)建立推进机制。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学院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实施与评估具体业务管理。各部门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坚持将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学院年度工作要点的制定结合起来,将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学院重大决策部署的督查内容,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
附件1
2021~2025年办学规模规划表
类别 年份 |
计划招生数 |
预计毕业生数 |
在校生数 |
统招普通高职(本专科) |
社会 扩招 |
五年一贯制教育中职段学生 |
3+2合作办学 |
|
五年一贯制教育中职前三年学生 |
合作办学3+2转段 |
本专科学生 |
其中:社会扩招 |
2021年 |
2670 |
500 |
350 |
500 |
1325 |
10804 |
3336 |
513 |
129 |
2022年 |
2700 |
- |
200 |
400 |
2526 |
10978 |
2696 |
590 |
0 |
2023年 |
2700 |
- |
200 |
400 |
4692 |
8786 |
653 |
614 |
0 |
2024年 |
2700 |
- |
200 |
400 |
3180 |
8683 |
0 |
600 |
377 |
2025年 |
2800 |
- |
200 |
400 |
3091 |
8592 |
0 |
600 |
300 |
附件2
2021~2025年专业建设规划表
时间 |
专业数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制 |
2021年 |
3 |
预防医学 |
520703K |
3 |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 |
520802 |
3 |
职业健康安全技术 |
420908 |
3 |
2022年 |
2 |
卫生信息管理 |
520702 |
3 |
药品生产技术 |
490201 |
3 |
2023年 |
3 |
口腔医学 |
520102K |
3 |
中药学 |
520410 |
3 |
中医学 |
520401K |
3 |
2024年 |
2 |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 |
520508 |
3 |
针灸推拿 |
520403K |
3 |
2025年 |
2 |
医学营养 |
520805 |
3 |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 |
490213 |
3 |
附件3
2021~202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年 度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计划专任教师数 |
436 |
459 |
452 |
445 |
450 |
其中 |
校内专任教师 |
186 |
211 |
237 |
267 |
300 |
教学医院教师 |
240 |
240 |
210 |
175 |
150 |
外聘教师 |
10 |
8 |
5 |
3 |
0 |
公共基础课教师 |
88 |
96 |
104 |
115 |
124 |
专 业 课 教 师 |
98 |
115 |
133 |
152 |
176 |
校内专任教师 |
职称 结构 |
教授(正高) |
4 |
5 |
7 |
9 |
12 |
副教授(副高) |
42 |
50 |
58 |
65 |
72 |
讲师(中级) |
70 |
82 |
90 |
102 |
114 |
助教 |
62 |
64 |
70 |
76 |
86 |
其他 |
8 |
10 |
12 |
15 |
16 |
学历 结构 |
研究生及以上 (占青年教师%) |
40.74 |
43.20 |
46.40 |
49.50 |
52.30 |
本科 (占专任教师%) |
71.50 |
69.80 |
67.40 |
64.30 |
60.20 |
能力 结构 |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 |
71.43 |
69.74 |
67.26 |
65.08 |
62.94 |
人才引进 |
中级或硕士学位及以上 |
13 |
13 |
15 |
20 |
21 |
教师 培养 |
攻读硕士学位 |
5 |
7 |
8 |
12 |
15 |
进修﹑培训 |
20 |
22 |
24 |
27 |
30 |
优秀 人才 |
省/校级专业 带头人 |
19 |
21 |
24 |
27 |
30 |
省/校级骨干 教师 |
30 |
35 |
40 |
45 |
50 |
附件4
2021~2025年图书建设规划一览表
年度 |
已有纸质/电子图书(万册) |
新增纸质/电子图书(万册) |
纸质/电子图书合计(万册) |
购置经费(万元) |
2021年 |
24.48/48.48 |
0.28/5.40 |
24.76/53.88 |
10/20 |
2022年 |
24.76/53.88 |
0.38/1.80 |
25.14/55.68 |
15/15 |
2023年 |
25.14/55.68 |
1.00/1.80 |
26.14/57.48 |
40/15 |
2024年 |
26.14/57.48 |
2.00/2.50 |
28.14/59.98 |
80/20 |
2025年 |
28.14/59.98 |
2.00/2.50 |
30.14/62.48 |
80/20 |
注:纸质图书按40元/册,电子图书按8元/册计算。
附件5
校园基本建设规划项目一览表
年度 |
工程名称 |
建筑面积 (平方米) |
工程造价 (万元) |
2021 |
6#学生公寓 |
8500 |
1800 |
2022 |
实训实践基地 |
65000 |
26000 |
图书馆室内装修改造 |
|
700 |
附院室外环境提升工程 |
|
180 |
东片围墙及环境整治工程 |
|
260 |
2023 |
7#学生公寓 |
15000 |
4000 |
2024 |
教职工公寓 |
12500 |
3000 |
2025 |
系部综合楼 |
15000 |
4000 |
合 计 |
116000 |
39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