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院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聚力政治引领,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加强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增强“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研究决定重大事项,规范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制度,聚焦重大任务和决策部署开展政治监督,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加强思想建设。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深化“四度四结合”思政教育模式,做好思政课“金课”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育人理念和能力,挖掘各类课程所含思政元素,分类开发相关资源和案例,体现学院特色。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高网络思政技术应用能力。加强思政队伍建设,配齐建强专职思政教师队伍。积极筹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三中心两协会”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学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强化阵地管理,抓好风险点防控,密切关注、积极回应师生需求。强化重点部位管理、网络信息管理和安全防护。
加强组织建设。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领航”计划和“对标争先”活动,促进学院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做好教师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做好“双强”型党支部建设,组织实施“双培”计划,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院级党建特色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党建工作品牌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中层领导班子。
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坚决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严从实抓好各项工作,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强化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强化审计监督,做好重大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持续抓好巡视发现问题整改,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聚力教育教学,进一步丰富内涵建设
对标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诊断与改进工作,强健“一体”,实现内涵发展。
推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围绕承接的24项提质培优项目,督促各项目负责人按照任务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发挥提质培优行动“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厚度。
落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按照学院诊改方案,加强诊改制度建设,围绕目标链、标准链,健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诊改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目标标准体系;推进学院自我诊断与改进,迎接省教育厅复核工作。启动2021/2022学年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工作,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入推进院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打造1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快临床医学高水平专业群教材、资源库建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三教”改革。积极申报口腔医学、中医学等新专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质量医学教育课程。积极探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新型学徒制改革与实践。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面推进1+X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加强教研室和实验室建设。对照安徽省“双基”建设标准和学院实施方案,开展“双基”标准化验收和示范认定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作为教学基本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职能。对照两个标准,精心设计规划并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室整体水平。强化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技术精湛的实验实训管理队伍。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开足开好实验实训课。
深化专升本联合培养和继续教育。巩固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对本科生教学质量的监控,配合安徽医科大学做好教学检查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扩大开展继续教育合作办学。
提高教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改进教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省级教科研项目,加大教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力争在国家级教科研项目上实现突破。组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加大实践教学和竞赛经费投入,建立院级技能竞赛选拔机制,力争取得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突破。
三、聚力开放办学,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
拓展培训业务,加强附属医院建设,“两翼”齐飞,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拟订安徽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继续做好村医订单定向培养,拓展乡村医生社会培训业务。加强基层实地调研,对标对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乡村医生岗位需求,制订完善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乡村医生在岗专项和模块化培训,努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乡村医生培养标准。
拓展社会培训业务。新增家政服务员、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加大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力度,开展社会评价工作。面向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养老从业人员、托育从业人员等,开展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提升等培训项目。积极对接承担省市有关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与池州市人社、民政等部门加强联系,争取更多财政补贴性培训。
加强附属医院建设。科学编制附属医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加强运行管理,进一步授权放权,深化附属医院人事管理、绩效考核改革,继续探索建立附属医院自主运行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抓好综合治理。加快发热门诊、口腔医学实训室、康复实训室建设。扩大临床实践规模,发挥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功能。加强与优质医疗机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增设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抓好招生工作。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拓展初中起点五年制(3+2)高职人才培养合作办学规模。通过完善招生工作机制、加强招生队伍建设、扩大招生宣传覆盖面等办法,创新招生宣传方式,增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切实稳定招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不断巩固招生工作成效。
抓好实习就业工作。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5%。积极申报校企共建的创业“孵化器”。巩固实习和就业市场,继续拓展优质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加强征兵政策宣传,确保完成大学生应征入伍任务。
筹建安徽省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联盟。依托学院较为完备的全生命周期专业链优势,细化方案,完善手续,积极申报筹建安徽省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服务健康安徽建设。
四、聚力办学条件提升,进一步筑牢办学基础
对标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加强短板建设,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骨干教师招聘工作,健全全员培训和轮训机制。加强教师实践锻炼,提高“双师”教师比例。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管理办法,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储备。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说课大赛、公开课观摩等活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考评制度。加强外聘教师登记备案、教学质量管理。加强“双主体”教学管理,确保教育培养同质化。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规划审批、图纸设计审查、工程招标等工作,确保实训实践基地项目202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启动校园东片区建设工程,创造条件做好围墙建设,筹划人才公寓建设。完成图书馆室内装修改造、附属医院周围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积极推进合肥协同中心建设。
改善信息化教学条件。结合图书馆改造工作,推进标准化中心机房、云机房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型语音实验室,打造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场,服务1+X职业技能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改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凝练校园文化资源和特色,强化规划部署落实。建设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争创市级文明校园,助力池州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后勤管理。围绕教学保障,抓好水电供应、设施维护等工作。建立师生评价机制,加强对物业、食堂、超市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管,提高后勤社会化服务水平。
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配齐配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健全辅导员选聘、培养、管理、考核与职务晋升机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健全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关注学生诉求、畅通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注重做好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工作。推进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和各类奖助学金发放,构建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加强工会工作,完善工会组织机构,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堂微党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好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工作。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和团员团干的教育管理,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执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现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整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发挥传统媒体育人功能,开拓创新新媒体传播平台。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严格执行好上级疫情防控文件精神,强化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健康信息上报和应急处置。健全完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构建校园周边安全区域,提升维护校园安全的整体水平。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体系。
持续做好长畈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按照省市政策规定,多措并举巩固长畈村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
五、聚力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聚焦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
提升依法治校水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落实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要求,强化决策的督办和落实。完善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制度,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深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推进部门定岗、定责、定员制度改革。整合实验实训中心与附属医院有关职能。充分发挥教职代会执委会、工会委员会民主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强化项目、服务的采购论证,严格采购流程,提升招标采购、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党务院务公开,畅通师生反映意见建议渠道。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制度建设。
健全院系二级管理。健全与学院事业发展、部门职能和其他制度相匹配的制度体系,构建符合实际、运转高效的内部治理体系。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强化系部责任主体地位,建立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围绕全生命周期专业体系,进一步丰富系部及专业设置。
逐步理顺教研室管理关系。赋予教研室教学科研功能和职责,探索建立教研机构考核奖惩机制,使系部和教研机构竞相发展、迸发活力。发挥职能处室统筹规划功能,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增加奖学金评比量化考核权重,重视学生劳动教育,提高校园管理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化预算管理。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优先保障刚性支出,加强预算执行,开展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让“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